一、咨询的本质是用成功过的人,赋能有追求的人
2013年,27岁的龙波在工作中观察到,许多中国企业正在陷入管理低效、咨询错配的困境。传统西方咨询公司的业务交付,不一定适配中国企业的增长难题。
为了助力更多有追求的企业探索中国式增长,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,创立乔诺咨询。
十年间,从零起步,他带领这家本土咨询公司做到五亿营收。
董超:您27岁就创业,为什么这么执着管理咨询?
龙波:我大学专业是管理科学,那个时候其实就种下这颗种子了,深刻明白了管理是一门学问,是一门科学。
我在苏宁电器工作的两年,我们去学习了行业最标杆的公司,百思买集团(Best Buy),当然它到今天还很厉害。但当时有个事令我匪夷所思:为什么百思买一个800平方米的一层层长,能把我们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店的店长挖过去?收入还要更高?
后来我研究过后才明白,两家企业虽然表面都是家电卖场,但骨子里却是两个物种,运作效率完全不同,苏宁更像类金融模式,像地产公司,在卖位置,百思买则是另一套打法。两者本质是战略选择和管理上的结构性差异。
那个时候我就决定奔着一个行业去了,就是管理咨询行业。而当时咨询应该说是“个体户时代”。在这四年半的时间里,我见客户数量特别多,听课听得特别多,研究案例研究得特别多,让我认清楚了这个行业的本质:你只能用最优秀的人,用成功过的人,去赋能那批有追求的人。
龙波(左)董超(右)
董超:这句话很经典——用成功过的人赋能有追求的人。
龙波:所以当时让我很痛苦的一件事情,就是成功过的人,或者说明白人,没来这个行业。因为过去这行当的定价,一个专家可能就是一万多、两万一天。
董超:那算很高的了。
龙波:听起来很高,但对于顶尖人才其实是非常低的。一般进入这赛道的人,年龄、知识、涵养、收入都达到一定高度了。如果All in来做这事,一年光在客户这边工作,就算干100天也是200万。200万你哪能招得到顶尖人才?
后来有件事对我启发也特别大。我见了很多企业家,尤其当年洽洽的老板跟我说:我给了谁谁1300万,他最后就给了我一个文档,往上面一放,从此项目结束。
董超:感觉是交了个作业,但它不对结果负责。
龙波:没错,我认为是需求错配。民营企业,只有管理成熟度达到一定体量,才是跟西方咨询公司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时候。因为他们更擅长的,是在不确定性的赛道里给你新知、给结论;他们更擅长建庞大的体系。
当时我就看清两点:一是明白人和成功过的人很少进这赛道;二是中国这问题得有人解决。那我能不能解?我跟当时的老板关系很好,但他不做咨询。我心想:算了,要不我自己创个平台,在里面打工?这是我真实想法。
董超:你这是个多么酷的决定。
龙波:那会儿我27岁,年薪几十万,但我这人投资型思维,钱都花在请客户吃饭上了。那就从零开始,我从来不找我爸借钱的,但我当时给他打了个电话,向他借20万,我想试一把。那时女朋友成了太太,孩子也有了,有家人支持、父母认同,我就开始了。
说实话,创业到现在还算顺利。当时好多同时起步的,很快就放弃了。我呢,感觉无论多大事儿,当天解决、明天就忘。从没觉得它能影响生活,就这么一路过来。2013年11月创业,2014年第一年做了400多万,到2024年,将近5个亿。
二、 咨询公司凭什么贵? 我比你更懂你
步入2025年,中国企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:行业增长触顶、成本持续高企、传统增长引擎失灵、管理短板日益凸显......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“高增长”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口号,而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必答题。
董超:在您服务的客户当中,有没有做过总结?比如,那些10亿以上体量、遇到瓶颈的企业,他们横盘在这里,通常有哪些共性问题?
龙波
龙波:我觉得在冲到100亿之前,很多企业其实靠一两块特别长的长板就能做到。过去短板多点,也无伤大雅。但再往上走,短板太多就绝对跨不过去了。
很多企业卡在百亿,问题往往出在质量。它认为自己质量很好了,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在99%的人心中好——那1%的负面评价破坏力特别大。
我女儿有次还跟我说顾客是上帝,背后是“250法则”:一个人能影响250个潜在对象。品质这东西,是十年、二十年才能显出巨大差异的变量。
所以你看,到百亿关口,如果质量问题没根治,或者成本竞争力没解决,一旦跨入新赛道,你根本干不赢成本更低的对手。
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:十来亿规模的企业家,和百亿、几百亿规模的企业家,特质差别很明显。后者往往给你一种“大智若愚”的感觉——有点“愚”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本身有智慧,但更关键的是,身边围绕着一圈牛人。他们是真能通过他人、通过商业领袖去完成目标的人,反而显得更从容。而很多十来亿企业的老板忙在事无巨细里,抽不出身看世界的转变。
乔布斯,他是产品定义天才,但他抓主要矛盾,身边有蒂姆·库克这样的牛人解决问题。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我喜欢提拔那些业绩好、但看起来不忙的干部。当然,苹果的体系也早就构建起来了——体系本身就是主要矛盾。所以我就发现,十亿、百亿、千亿、万亿的老板是完全不同的。
因此我一直讲,乔诺是一个陪伴者。企业在不同规模阶段,我们的角色和提供的价值不同:规模爬坡期,我们提供培训、咨询、训战营以战代训、私董会深度参与。一旦企业觉醒,特别需要外部助力,我们这里有现成的武器库——课程、方法论、专家都在。看着企业在我们陪伴下突破瓶颈、实现跃迁,这个过程,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。
董超:很多企业找咨询公司,是为了解决自身问题的。但看到你公司都没做到千亿,凭什么能帮他们冲击千亿?这“凭什么”你怎么回应?
龙波:我始终在思考一个根本问题:咨询公司凭什么存在?凭什么收费?要知道,能走到三五十亿、百亿的企业家,哪个不是既聪明又有魄力?很多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。那人家凭什么请你?你何德何能?
我认为必须回答清楚:是我们比你更懂你。
乔诺的立命之本,首先是对专业的极致尊重。我们的核心专家团队,几乎都来自几千亿、上万亿的企业,并且亲历过从0到1构建管理体系的变革过程。这是乔诺选择首席专家、核心专家的必要条件。
如果说乔诺未来对中国咨询业有什么贡献,我认为一个重要贡献就是:让那些年薪数百万、上千万的“打过胜仗的将军”,这些在世界级企业成功过、亲手建过体系的人愿意投身这个行业。
第二点,我认为过去中国咨询业与西方公司的一个重大差距,就是产品化投入严重不足。乔诺的第二个标签,就是愿意在专业研发上重投入。我们每年划拨专项预算,组织顶尖专家对关键课题进行深度复盘。这些年,单看产品化研发的投入,乔诺很可能是这个行业投入最高的公司之一。
第三个关键要素是客户选择。我们到底要服务什么阶段的企业?是从初创期、1亿阶段、10亿阶段,还是100亿到1000亿阶段?这是完全不同的选择。在创业早期我就想得很明白,我们把客户对象选择在10个亿以上,并且真正有追求成为行业领导者的企业。我称他们为“跑过了第一轮赛跑”的企业,就是正在为未来增长迷茫的时候。比如说雅迪,当年找到我们的时候是90多个亿,也是增长遇到了很大瓶颈的时候,到后来快速拉上去,还一直给我们打call,推荐了很多企业来乔诺。
我很感谢雅迪,董总(董经贵)还有钱总(钱静红)是非常质朴的企业家,作为夫妻档公司,他们的执行力在中国企业里绝对罕见,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,他们每学到一个点,悟透了之后下次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干出来了。合作过程中我深受启发,后来把“一直学,立即干”这六个字作为乔诺的校训,现在都挂在教室里。
所以乔诺到底是干什么?我把它称作四个字——“增长飞轮”。我们通过“四位一体”的解决方案——鲲鹏私董会、高管训战、混凝土咨询、管理体系深度咨询,帮助企业找到并转动这个飞轮,从学习到落地执行形成闭环,让增长进入良性循环。
五力飞轮模型
董超:五力飞轮模型,具体怎么为企业真正赋能?
龙波:为什么要搞私董会、做高管训战、做深度咨询?这背后都有实实在在的思考和痛点。核心就一个:跟企业一起找到那个增长飞轮,然后陪跑,让它真正转起来,把企业带回高增长轨道。
你看我们陪跑过的企业:方太,找到我们时卡在100亿平台期三年了,去年做到170多亿,合作还在继续;特步的丁水波老板,80亿时一个电话打过来,我们两个月见了七次面,后来他们逆势增长,去年140多亿;雅迪的董总,2019年99亿遇到瓶颈,感觉“呼吸都是错的”,去年280多亿,前年冲到了347亿;还有华星光电,从三四百亿干到千亿级;TCL,从800亿到1500亿,更厉害的是净利润率从1个点拉到了接近5个点,还有理想汽车等等。说实话,是我们运气好,幸运地陪伴了他们的增长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一个大问题:过去一上来就做咨询,企业里排斥感很强。为什么?一个公司对外看着光鲜一体,但内部关键角色认知常常是断层的。CEO、老板的想法如果偏航了,项目基本就黄了。
高管团队呢?如果对变革目标、方法这些基本概念没跟你对齐,项目也缺一大块动力,慢慢也会失败。
再到一线干活的兄弟们,他们会觉得“领导想法不对,我更懂业务”,他们也需要改变。
你看,老板、高管、一线,思想没对齐、方法论没对齐、目标没对齐、行动没对齐——没有这些“共频”,变革就很容易失败。
就像NBA,美国球员动作为啥那么统一潇洒?从乔丹到科比,因为他们训练体系一致,而欧洲球员、中国球员姿势各异,就是训练体系、标准不一致。战斗力最强的,一定是语言和体系统一的“梦之队”。我这人危机意识强,就想:简单点,对每一拨人,我都得有个长期对话的平台,用同一套体系和语言来沟通。
所以在2020年,我想明白了:必须搭个平台,让这些老板们重新学一遍MBA——到底什么是千亿企业?怎么科学管理?成本、战略的本质是什么?即使他们都读过很多优秀的商学院了,但他们最后发现,用身边实实在在的案例教学最管用, 这就是我们私董会的创新。
《CEO的五项修炼》
我们每走进一个企业,就把它深度解剖,解剖世界级标杆——我们去美国看过谷歌,去日本学过丰田、优衣库、7-11、东京迪士尼。通过解剖这些标杆和身边的鲜活案例,老板们的认知每深刻一层,企业的高度就能拔高一层。所以我就必须得干私董会,他们要有一个认知框架,所以也就有了这本书——《CEO的五项修炼》。
董超:CEO的五项修炼,您给我们具体解析一下?
龙波:首先得明确,修炼的目的是什么。无论是企业创始人、CEO,还是某个事业部的一号位,这群人的核心使命就一个:带着团队打胜仗,创造真正的价值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发现,企业的一号位如果具备这六个特质,成功的概率会大幅提升。
第一,驾驭。 矛盾出现时,你不能躲,必须直面并驾驭它。
第二,权变。 就是审时度势的能力。竞争不充分时,你要快速跑马圈地;竞争白热化了,就得夯实内功。以前靠喝酒拿下的客户,现在得靠立体客户关系;立体关系还不够,就得拼战略对标、组织能力。环境变了,你的打法必须变。
第三,跨越。 企业的发展是阶梯式的,必须敢进阶、再进阶。
第四,开放。要知道自己的组织能力是有限的,所以我们常说三个“买”:买流程、买制度、买思想。
第五,是要真正懂管理。知道怎么让组织高效运转,怎么让团队执行力特别强。
最后一个,作为企业家还得懂创新。麦当劳就是最好的例子,它没发明汉堡,但它有那么多连锁,让全世界都能吃到便宜又新鲜的汉堡,这是非常伟大的创新。
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特质,但这六个是我们总结那些从小做到万亿级的企业家时,发现他们都具备的。
三、企业家任何退缩的念头,都是对组织的巨大伤害
即使在行业集体承压的2024年,乔诺深度陪跑的十家企业中,有九家成功逆势增长:
理想汽车创下1445亿营收,以58个月达成百万交付的行业奇迹;
TCL实业以全球化破局,Mini LED电视出货量激增194.5%,登顶全球第一;
而五年前与乔诺携手的雅迪,更从99亿营收跃升至347亿,门店从7800家裂变至40000家……
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?
董超:车企这几年在中国的厮杀比较白热化,但理想它杀出来了,您觉得它是在关键节点把握住了什么样的要素?
龙波:李想是第三次创业,他对企业运营有着深刻的理解,对组织团队开展工作也有着清晰的认识。理想汽车虽然是一家成立仅十年的公司,但组织的成熟度远超一般十年企业。
第二个,李想是很多新一代企业家的偶像。在打造理想汽车的过程中,他把握住了核心规律:聚焦特定的用户群体和特定的使用场景,并充分满足这些特定用户与场景的需求。
例如,借助二孩政策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背景,他敏锐捕捉到许多家庭需要后排安置二胎的需求,同时也关注到父母带孩子以及爷爷奶奶的需求,是典型的围绕精准人群打造多元化场景的范例。
还有一个就是中国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能力,包括汽车电池产业(如宁德时代等)的发展极为迅速。这使得我们能够以相应的成本,打造出很豪华的车。
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与众不同的地方,李想准确识别了用户的里程焦虑,就是消费者对电池续航或行驶里程的担忧,并创造性地采用了增程式技术路线。这一选择在专业人士看来或许并非首选方案,但它确实满足了用户需求。
因此,究竟谁更懂车?我认为是为客户造车,而非为了自身技术的“荣耀感”而造车。所以就这些要素够在一起,从组织能力到客户需求到创新性技术的使用,还有整个供应链供应的技术产业,理想汽车成功了。
董超:李想不仅是懂车,而且更懂人。
龙波:更懂人,更懂他的客户。但是他毕竟以前没操盘过千亿企业,尤其是在100亿到400亿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烦恼,就是很多车交货就是遇到了挑战。因为组织一两千人和组织一两万人是不一样的,是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。
那天刚好在深圳,我就接到了他一个电话:“龙波,我们要请你们好好地合作。我现在首要问题,是解决向流程性组织转变,解决供应链的问题。”因为如果交不了货,可不是损失一两个亿了,几万台车可能就真的是100个亿了。
董超:在《埃隆·马斯克传》里,作者艾萨克森,用很重的笔墨写到了特斯拉当年怎么解决交付问题,下了那真叫刮骨疗毒的苦功夫。
龙波:理想的管理我们确实是做了很多的变革,解决了很多很底层的东西,包括它采购体系、它的财经体系、研发体系和它的操盘体系。因为过去太以李想本人为中心,太依赖于他个人,到后来依赖整个组织,这个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董超:TCL也是你们服务的重要客户,他们成功穿越了行业周期困境,我记得李东生在“穿越与蜕变”的演讲中特别感谢了乔诺的助力。
龙波:是的。我们和TCL合作最关键的一点,就是在制定战略时达成了高度共识:虽然行业竞争激烈,但全球市场依然充满机会。当时就定下明确目标——要挑战三星,成为全球第一,这个高增长目标一下子就把组织的战略热情点燃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和TCL形成了很好的共生关系——他们拥抱变革的决心,和我们专家产生了强烈共鸣,最终实现了互相成就。
TCL的杜娟总跟我说过一个故事,她曾问李总:“这40年遇到这么多坎,您有没有想过放弃?”李总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:“早就没有这个念头了。”这就是成熟企业家的境界——任何退缩的念头,都是对组织的伤害。
李总最让我敬佩的,就是他身上那种永不言退的钢铁意志。2004年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时,公司差点破产,但他硬是扛过来了,在经历并购的重大挫折后,依然坚持复盘总结、持续迭代。用李总的话说,这叫“鹰的重生”。
龙波(左)董超(右)
董超:今天天气不错,不冷不热。我们到外面天台去聊一下。
龙波:现在才发现我跟董老师今天穿的是同款鞋,索康尼的,我这是特步老板送的。
董超:我这是我家老板送的。
龙波:索康尼这是特步收购的一个美国品牌,在跑鞋里属于高端产品。我们合作的时候这个品牌规模还很小,现在每年都保持高速增长。你看现在市场这么卷,但这双鞋价格可不便宜。
董超:为什么能在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份额跃升?
龙波:就是因为鞋子确实做得好。
董超:有时候想想真的很神奇。我们看市场时,经常会怀疑这么贵的产品有没有人买。但只要产品足够好,就一定能找到愿意买单的消费者。
龙波:中国企业一定要有能力做高附加值产品。只有创造更大价值,才有资格定高价。我们要在这个方向上去竞争、去投入,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战。
董超:完全同意你的观点。再这样低价内卷下去,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基层劳动者。
龙波:想要毁掉一个行业很简单,就是用最低的价格竞争。
董超:现在00后创业者越来越多了,你对这些年轻创业者有什么建议?
龙波: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个客观规律:创业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率很低的事情。
董超:这是确定的规律。
龙波:对,这是确定的规律。我个人不提倡“人人创业”的理念。其实能够被优秀的团队所接纳,或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,这也是一种幸福。为什么非要去做那些自己从小就不擅长的事情?我见过太多创业者,有些人甚至因为过度劳累、长期失眠,最后生病去世。
创业者必须要想清楚:在决定创业之前,在理解这些基本规律之后,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的心态、我的特质和我的状态,真的适合创业这条路吗?如果决定要走这条路,那就坚定地走下去。
董超:你现在的工作状态是在上海、北京、成都、深圳几个城市之间循环往返,会不会觉得很累,压力很大?
龙波:不会。当你心中有那团火在燃烧的时候,很多事情就没那么难了。
我们经历过疫情,面临过抉择:要不要发工资?当然要发。要不要继续增长?当然要增长。这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答案。那就要想办法去实现。
我几乎没有失眠过。有人说是没心没肺,或许这样的人他更合适创业——要有强烈的目标感,同时又要能够相对轻松地应对各种事情。如果一件事让你觉得太过勉强,太费劲,或许不是一个好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