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体量的重要标准,也被联合国用来区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。不过,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的是,各国的GDP计算方法其实不完全一样。有的国家挺实在,按实情算;有的则是套路多多,方式复杂,甚至有些虚高成绩,藏着不少猫腻。
近些年,印度被称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,连中国的GDP年增速都比不过。有位俄罗斯的战略专家也吐露了看法:“按印度的核算办法,中国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!”
嘿,你知道吗,印度在算GDP这块儿可搞了一些小动作,和咱们中国的方法还不太一样。印度的核算方式里,可能会把一些新兴行业、基础设施啥的算得更亮点,而中国的话更偏向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。其实吧,两边在统计口径和统计标准上还是有一点差别的,印度可能会把更多的“潜力股”算进去了,导致数字看起来高了一些。总的说来,两个国家的GDP核算各有特色,擦亮眼睛看清楚背后细节才是真!
一、印度GDP计算方式成谜
在国际的声誉方面,印度政府经常被外界说成是特别讲究“面子”的国家,这一点在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,虽然明明被巴基斯坦打得满地找牙,结果还是表现得挺扛劲的。
事后为了掩盖败局,还推出了“赢学”讲座,试图让民众相信自己没输,即使外媒把具体亏损列得一清二楚,他们还是硬撑着不承认。
为了维护自己“大国范儿”的形象,印度政府在GDP核算上也是一模一样,方法变得让人琢磨不透。其实,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从2015年起的,并不是因为那一年印度制造业突然崛起,也不是西方国家一哄而上的投资带来的结果。
那一年,印度对GDP的核算方法做出了调整,毕竟全世界主要用的GDP核算方法分为生产法、收入法和支出法,国家通常会偏重其中一种,再搭配其他几种方法来验证,最终得出在特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价值。
像美国计算GDP的时候,除了传统的制造业,还会把资本化创新活动算进去,比如研发、娱乐IP、养老金负债啥的,特别强调“知识经济”带来的贡献。再者,还会对房地产租金进行细致的统计,比如“自有住房虚拟租金”,也就是房主给自己支付房租的那部分潜在经济价值,借此把GDP总量给抬高点。
按理说,稍微放点水也是常有的事,但像印度这种水分占大部分的情况,还是挺罕见的。
在2015年GDP核算变革之前,印度的GDP统计主要是靠各个行业的生产和支出数据来算的,不过对于那些非正规部门和新兴的经济领域,估算就没那么全面了。
之前,印度的GDP核算主要靠大企业和上税企业的数据,像那些小作坊、摆摊卖东西的底层经济,基本上算不到总里面去。而改革一来,印度政府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,只要能看到钱在流动的地方,全部都算进国家的GDP总数里。
二、经济增长上的虚假繁荣
像街头小贩、家庭手工业,甚至农村卖的牛粪制品,也都算进去了。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产值,估算的方法偏向于看它们的财务报表,而不是仅仅依靠每年交的税额做实际调查。可印度很多小企业其实没有专业的财务账本,这就像蒙着眼睛瞎写数字,要是觉得自己赚得多,写得就多点;如果觉得少了点,就低调一点。这也就叫做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”嘛。
开始在国家GDP总量上胡乱夸大,像家禽养殖、手工编织这样的农业附属产业,也都算进去,结果让农业的GDP里头水分挺大。
在印度GDP实现大幅度每年增长的背后,主要靠的是流动摊贩这个行当。印度的“美食”其实是底层百姓赖以生存的一个行业,规模相当大。自从核算方法改了以后,印度统计机构曾经把流动摊贩收入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估算到47%。
再说了,像三轮车改装厂这些,也都算进制造业的统计数据里。总结一下,几乎没有什么“经济”是印度统计部门找不到的。多亏了这套厉害的核算方法,在一段时间内,印度被视作全球GDP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。
据印度《德干先驱报》报道,虽然2024到2025财年受到私人投资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,印度依然有望实现6.5%的年度增长率。
即使到了疫情之后,印度的GDP年增长速度也变得最慢的一年了,但摩根士丹利啥的国际媒体,也都承认印度经济的表现。还预测2025年和2026年,印度的实际GDP增长会分别达到5.9%和6.4%,是在所有国家中增速最快的。这一波呢,可以说是西方媒体联手帮印度“做账”,调出来的虚假繁荣。
以2024年同期的GDP年增速来看,中国是5%,而印度达到了6.4%,这里面呢,问题不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,而是两国核算方式的截然不同。中国在统计GDP时,主要以生产法为核心,还会结合支出法,关键是看计算出来的GDP是否对应着实际的产品和相应的价值。
主要关注的是各个行业在某段时间内的产出总额,包括商品和服务,还会公布居民消费、投资以及进出口的数据。比如在农业方面,农民自己用的粮食、养的家禽,小摊上的摊贩、家庭作坊这些都不算进统计里。
三、中印计算方式上的不同
有个很具体的例子就是宗教经济,像印度这样的国家,宗教信仰非常普遍,境内有印度教、伊斯兰教、锡克教、佛教和基督教等等。这些宗教相关的活动,带来的经济规模相当大,涉及到旅游、捐赠等多个方面。
2023年,印度的宗教和精神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585.6亿美元,预计在2024年至2032年期间,还会以每年10%的速度持续扩展。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包括宗教旅游、捐赠、媒体音乐,以及宗教用品的销售,这些都被印度政府计算在GDP里面。
估算显示,印度寺庙经济大致占国家GDP的2%到3%,同时还涉及到国内民众的旅游活动,其中超过一半以上是宗教旅游,这部分也都在统计里面。
中国的情况可不一样,只有那些符合市场化标准的部分才会算在GDP里,比如文化旅游带来的门票收入、宗教用品的销售,还有合法的宗教出版物,这些都归在文化娱乐行业里边,算入GDP。不过,像寺庙经济里的自我养护服务,比如宗教仪式或捐赠性质的经济流动,这些就不算在GDP的核算范围内了。
要是中国真跟印度那样计算GDP,把路边摊的收入、城铁系统带来的便捷,以及那些完整产业链所潜在的价值都算进去的话,GDP肯定得翻个几番,毫无压力,立马能超越美国,变成世界第一。
不过,这样做到底有啥用处呢?GDP的统计和计算得贴近经济实际情况,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状态,才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参考。不能单纯为了炫耀,用那些数字让别人觉得自己多牛、多厉害,才是正经事。